|
栏目导航 首页-业内新闻 |
油价因何十年疯涨十倍 |
来源:.南方周末 加入日期:2008-06-19 点击:731
300%的暴利:油价因何十年疯涨十倍
【油价危机系列报道之二】十年十倍,油价为何疯涨
投机利用了恐惧 恐惧推高了价格
编者按
去年1月,原油每桶50美元。去年8月,涨到75美元。而现在已经超过了130美元。一桶原油每上涨1美元,对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来说,每天就将多进账970万美元。但尽管如此,沙特石油部长上周指出:“目前石油价格的上涨没有道理。”另一个石油输出国科威特的财政部长本周二也指出,目前的油价太高了,“合理的价格应该是每桶 100美元左右”。然而,原油价格将继续暴涨到150甚至200美元的预测仍不绝于耳。
目前的高油价已经导致了全世界的通货膨胀,并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经济增长,因油价上涨而引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席卷欧亚,有的还酿成暴力事件。
那么,在这场整个世界都为之埋单的游戏中,到底谁是最大的赢家?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石油价格的非理性上蹿?
300%的暴利
1998年,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谷,在10美元一线徘徊。其时,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安慰它的投资人说,别怕,只要油价高过10美元,咱就有得赚。
即使最有想象力的人,彼时也难以想象,仅仅在十年后,一夜之间,油价的纯涨幅会超过10美元。而如此难以想象的事情确实发生了:就在本月6日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猛涨10.75美元,收于138.54美元。这创下了两项历史记录:最高收盘价、最高单日涨幅。
世界各地的石油生产成本很不相同。依照1990年代的数据,最便宜的中东地区每桶的成本仅为1至3美元,英国北海的油田则为4至21美元。当时的报告说,国际上大的石油公司的平均“井口成本”大致为每桶9美元,加上运输费用和必要税费,生产商的平均保本水平在12美元上下。一些拿到好的资源的石油商能把成本做得更低,所以雪佛龙说它在10美元就有得赚应该不是吹牛。
假设石油的生产成本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增长了2倍,则其平均成本为36美元。当原油价格接近140美元时,每桶石油的利润就高达100美元,利润率超过300%!
在如此疯狂的石油背后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价格还是未来的长期稳定价格?“我个人的看法是,在未来五到十年时期内,如果供给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的话,可能整个高油价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供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石油问题专家邓郁松说,当被要求给各种因素对油价的贡献度做评估时,他说:“供求关系贡献了40%,美元贬值的因素贡献了40%,其余是投机等其他因素。”
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和重视不光是邓这个学者的看法,中国的决策部门显然也非常重视石油的供应问题。这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会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急切地寻求石油资源:对于信奉“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哲学的中国人来说,当你有大致一半的石油供应来自似乎是不可琢磨的、被各种势力操控的外部市场的时候,你没办法不感到紧张。
依照独立机构enerdata给出的数据,在2007年,中国新增的能源需求占世界整个新增需求的45%(欧盟和日本的能源需求处于净减少状态):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能源总消耗的比重逐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至2007年的17%,这个比重仅次于美国(占比20%),甚至高过欧盟(占比15%)。
中国迅速增加的对石油的需求与高油价相伴生,这正应了那句话:卖什么什么贱,买什么什么贵。
依照中国海关部门的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18万吨,2007年为1.5928万吨,估计2008年将超过1.7万吨。假设每桶为石油出口国贡献净利100美元,则2008年,中国将总共为石油出口国贡献17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9万亿元。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7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
作为这一轮石油涨价最大的受害者,中国惟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恐怕就是,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人民币汇率提高了一些,否则我们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高油价”高了多少?
自从有了市场,就有了价格波动。完全合理的估值可能只存在于书本里,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对价格的高低做一个判断。
从“当量”的角度来看,石油的现价确实非常高。
所谓“当量”是把不同的能源进行换算。比如,按照发热值计算,1吨标准煤相当于0.687623吨标准油,也就是大约5桶原油。
由于石油价格不断地攀升,导致煤炭价格也在跟风上涨。(跟有期货市场交易的石油不同,煤炭的定价机制更像我们熟悉的铁矿石,它是由大的供应商和大的需求方谈判而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供应商之一,它给日本的供货价格被认为是国际价格。)
即便如此,最新的国际煤炭价格为每吨150美元,折合石油当量的话,为每桶30美元。这个数字大约为石油现有价格的四分之一。(虽然今年已经大幅度地价格上涨了,但是中国国内的煤炭价格仍较国际市场的价格低30%到50%。也就是说,如果依中国国内价格折算,则国际石油价格更是贵得离谱。)
众所周知,核能是比较便宜的能源,把核能折合成石油当量的话,大约为每桶13至15美元左右。仅为石油现价的十分之一。
不过,跟太阳能、生物能源相比,石油还是要低不少。
2007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占比为33.7%,煤炭为26.5%,核能估计不到1%。
当然了,“当量”仅仅是从相同发热值的角度来做不同能源折算的。在当下的技术水平下,石油具有其他能源难以替代的优势:交通运输工具的首选能源、石油化工原材料。它比煤炭清洁,比核能更容易为公众接受。这些特性让石油成为难以替代的能源,除非发生重大技术革命。
根据enerdata给出的数据,2007年,全球用于汽油和柴油的石油消费占石油总消费的53%,而且这个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油价上涨,其他领域能不用石油,人们就尽量不用了,可是,汽油和柴油还不得不用。这跟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有关。
在历史上,石油价格就经历过大幅度的波动,特别是两次重大的石油危机期间(分别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1978年伊朗革命),石油价格都出现了疯狂的波动。
这一轮的石油价格上涨大致是从2003年的30美元一桶启动的,其后大涨小回,到今年正式踏进了100美元关口。
这一波上涨刚刚启动时,就让中国人吃亏了: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老总陈久霖就折戟沉沙在40美元一线:2003年5月,当国际原油从30美元涨到40美元时,陈久霖判断油价会回去,于是放手做空航空石油,越赌越输,结果损失惨重。
从2003年算到现在,在5年时间里,石油价格上涨了200%,论涨幅,前两次石油危机的涨幅也有大致200%,不过,那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实现的;也无法在高位保持很长时间。这次恐怕情况有所不同。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把石油价格猛然从3美元提高到10美元出头,涨幅大致为200%,并从1974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其后不久,就因高油价而爆发了世界性经济衰退,导致对石油需求的减少,并进而导致石油价格回落。
第二次石油危机由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油价从1979年的13美元涨至第二年的34美元,涨幅也近200%,但是,其后石油价格长期低靡,只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期间,石油价格有过一段大起大落(有人说那是第三次石油危机)。到了1998年,石油价格回落至10美元一线。
最近的这一轮油价上涨虽然也有战争的因素(2001年的“9·11”之后,美国两次在中东用兵),但是,由于这些战争都是事先做过充分准备的,所以市场的反应并不激烈。跟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轮石油价格上涨与美元贬值和投机势力做大有密切的关系。
特殊的供与求
依照经济学常识,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或者减少消费,或者使用其替代品;另一方面,利润会让相应生产能力提高,导致供应增加。于是从供不应求到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
以往的几次石油危机也验证了这个常识。难道这次会是个例外?
这次的情况是稍有不同。
先从需求来说。在以往,世界石油的需求方主要是发达国家,它们都没有实行补贴制度,在高油价下,人们自然会减少石油的需求。比如,两次石油危机使得法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其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了15.8%,日本下降了12.9%。而这一次,中国、印度等被称为“新兴国家”在新增需求方面占了大头。而中国、印度,此外还包括新的用油大户中东地区,都对国内用油进行补贴。这样做当然有这样做的道理,不过,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这其实就是鼓励石油消费。所以,只要这个补贴政策不取消,高价格对需求的抑制就不能显现。其他国家因高油价而减少的需求,会被这些国家强劲增长的需求弥补。
比如,当下全世界汽车保有量大约为8亿辆,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人们现在也开始大量购置汽车,如果照目前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到了2050年,全球就会有32.5亿辆汽车。如果那时的汽车仍然烧汽油柴油的话,仅因为汽车一项,人们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增加数倍。
从供应而言,石油生产国都过了最初的温饱阶段,特别是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国家,他们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手头的钱比谁都多,所以并不着急换钱用,而是有了好价钱才卖。
什么是好价钱呢?如果不考虑贴现因素的话,就是现价超过未来的价格才是一个好价格:如果未来能卖一个更好的价格,干吗要急着把埋在地下的财富挖出来呢?
由于欧佩克国家石油储备非常丰富(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7.4%),他们的石油又是成本最低、质量最好的,所以,当欧佩克国家决心限产提价的时候,他们确实可以做到。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地区都碰到了石油资源枯竭的问题,比如,英国、挪威、墨西哥等国的石油生产都开始大幅度下降。甚至刚成为第二产油大国的俄罗斯,也被认为在2007年已经进入“峰值”了。
与此伴随的是,一些石油公司不断下调其石油储备量,比如BP石油就先后数次宣布调低其石油储备,共下调了23%。
由于“探明可开采储备”本身暗含着一些不确定性,一些上市公司基于种种考虑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这一数值。当储备增加时,人们不会有很大的反应;但是当储备宣布减少时,人们就会很敏感,并进而怀疑全球的石油储备,于是导致对石油供应紧张的恐惧。
这种恐惧反映到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上,就是油价暴涨,而且不断看涨。即使在石油事实上供过于求的时候,也是如此。——最近几年,全球石油一直供需平衡,供稍多于求。
这可真的应验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言,“真正让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被操纵的油价
美元贬值也是一个对石油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由于美国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美元有内在的贬值要求。
石油相对于美元成了“硬通货”,“卖出美元,买入石油”成为一个有效的规避美元贬值的途径。
有研究说,美元每贬值1%,每桶石油就上涨4美元。欧佩克主席沙基卜·克利勒在上个月28日就用这个来抵挡人们对石油价格上涨的抱怨。他说,照目前这个势头下去,石油价格真的可能上冲每桶200美元(投行高盛在上个月15日曾出过报告称,未来24个月内,油价会上冲200美元)。不过,欧佩克主席只是急切地用这个理论来撇清欧佩克跟高油价的干系。
此外,由于美国次贷风波,越来越多的资金从房产转战商品期货市场,其中有不少钱流入石油投机领域。
有报道说,最近5年来,与商品市场相关的指数基金投资骤增了20倍,从130亿飙升到了2600亿美元,其中有数百亿投资于石油期货。
假设这一数字为500亿,假设放大20倍,则这笔钱可以撬动价值1万亿美元的石油交易。如果每月换手一次,则总交易价高达12万亿美元。而估计全球2008年的总需求为每天8700万桶,如果以130美元每桶计算,则全球消费的石油总价值不过3万多亿美元。由于相当一部分是本国自产自销(在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石油大约占50%),由此可见期货市场对石油价格影响力之大。
如此大的资金只是提供了操纵的可能性,由于交易监管的不到位,更为石油价格操纵提供了现实性。
对石油价格的操纵是如此明显,以至连“金融大鳄”索罗斯都看不过眼去了。本月初,他亲赴美国国会听证会,向议员们讲石油价格被严重操纵。
在监管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要求交易的多头和空方都要向它提供交易记录,也就是持仓情况。在透明的制度下,操纵将难以进行。
问题是,大量的资金绕过了这些监管,它们在电子柜台交易系统交易一种类似石油期货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只是为了方便交易人绕过CFTC的监管,由于设计上的近似性,通过操纵电子柜台交易,就可以间接地操纵石油期货的价格。
石油问题专家 WilliamEngdahl著有文章详细介绍其中的关节点。他的结论是,“今天石油价格的60%可能都是投机带来的。”
与索罗斯同日出席听证会的石油问题专家Greenberger的估计比这个数字小,他说,如果投机被限制,而且采用更为严厉的监管的话,国际原油的价格会下降25%。
|
|
|
|
|